第三方医疗器械储运:狼多肉少,何以争先?
更新时间:2019-12-30 15:02:51 关键词:医疗器械
第三方医疗器械储运:狼多肉少,何以争先?
2014年前,第三方医疗器械储运市场还宛如一块“冰山模型”。该年3月7日,国务院发布《医疗器械监督管理条例》,松口医疗器械外包运输和存储等相关业务,同时也对第三方服务商界定了相应的规范和义务。
如今这份管理办法已更新至2019年版,医疗器械经营市场也趋于进一步成熟。于第三方医疗器械储运服务商而言,这已然成为他们在万亿医疗器械蓝海杀出一条“血路”的绝好时机。
众多玩家们也嗅觉灵敏。在2019年进博会上,医疗器械展区在呈现众多高精尖产品的华丽阵势同时,一些“医疗器械储运服务商”也在服务贸易展区展示了其专业性和定制化的服务亮点。
这个看似位于医疗器械产业链边缘的服务型细分领域,其中的“门道”绝不止一个仓库、一条物流这么简单,而面积、温控、市场,也只是玩家们在赛道上领跑的基础要素。左边是“小而美”的行业特性,右边是尚属广阔的行业机会,第三方医疗器械储运服务前方该如何走?
万亿医疗器械市场中的“小而美”
“医疗器械储运”包括医疗器械存储和运输两大步骤。业内对于医疗器械物流的定义为“在医疗器械供应链的架构下,依托信息技术、服务方对医疗器械生产、经营企业和医疗器械应用单位提供低价、便捷的综合物流服务。”而医疗器械存储,则是基于在物流服务基础上的配套服务。
医疗器械厂商将产品销售至终端医院,通常会经过代理商、经销商等渠道,而在整个流通过程中,不可忽略的一个环节就是器械的配送和存储。
以往,医疗器械生产经营企业会自行搭建仓库贮存,但重资产投入、繁多的器械类型存储要求以及专业的服务能力,成为横亘在他们面前的高墙。而乐于开放的医疗器械生产和经营企业,则积极选择与第三方物流仓储服务商进行合作。
一般来说,“储运不分家”。虽然搭建仓库属于重资产布局,但对于客户群体来说,存储+运输是密不可分的一整套供应链服务流程。行业中,也有越来越多的物流企业计划切入仓储服务。
显然,他们盯上的是一片极具开发潜力、规模高达万亿的市场。根据前瞻产业研究院公布的数据,2017年,我国医疗器械市场规模约为4,450亿元,比2016年的3,700亿元增加了750亿元,增长率约为20.27%。在2019年后的五年,医疗器械市场的年均复合增长率约为14.41%,预计在2023年,我国医疗器械市场规模将达到空前的10767亿元。
此外,在发达国家医疗健康市场中,药品和器械的消费占比保持在1:1左右,而纵观我国,目前这个比率大约是1:0.25,潜在的空间也给医疗物流市场预留巨大的想象力。
医疗器械储运作为医疗器械流通的环节之一,其市场增长规律在一定程度上与医疗器械行业“亦步亦趋”。与之不同的是,尽管第三方医疗器械储运在促进医疗器械储运渠道集中、降低医疗器械市场流通成本等方面具有极大的优势,而在国内,这依然被看做是一个“小而美”的市场。
“深究原因,企业方暂时未能足够重视物流配送环节的合规性。”日邮物流医疗行业负责人侯寅刚对亿欧大健康记者表示,在部分的医疗器械产品中,产品价值偏低、运输要求偏宽松、在产品运输和存储环节,医疗器械生产经营企业少有委托专业的机构来进行储运。
除此之外,医疗器械储运也远不止简单的存放及配送,仓储是否合规、供应链体系是否完整、信息化程度是否高、追溯能力如何、是否支持温控等等,都是企业在完成这一流程时需必须要考虑的。
医疗器械上游企业在研发阶段已有不小的投入,如果要搭建上述完整的供应链体系,对于他们来说实则费时、费财、费力。秉承着第三方服务行业常说的——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于是,“麦克风”开始交至第三方医疗器械储运服务商手中。
“狼多肉少”,“东”多“西”少
当然,欲入局这一市场并不那么容易,并非所有的物流企业都有资格抢夺这块市场机会。我国法律法规明确规定,医疗器械的存储和配送,属于医疗器械经营范围,其中,《医疗器械经营许可证》和医疗器械GSP认证是硬性门槛。
2014年7月,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签发《医疗器械经营监督管理办法》,其中针对医疗器械第三方物流和贮存相关标准进行了规定,这意味着国家层面对第三方医疗器械储运服务商松绑。随后,北京、上海、湖北、河南等多地区即率先开启了第三方医疗器械物流试点。
第三方服务的共性在于,能够优化供应链从而降低成本。而此前,医疗器械储运并无GSP规范和统一服务标准,市场准入门槛低,致使市场一度处于非合规状态,无证经营的企业不胜枚举。在第三方医疗器械储运行业,虽不能说“得资质者得天下”,但玩家们需要面临的残酷事实是——“无资质者不谈前路”。
根据侯寅刚透露,在整个上海地区,目前已经拿到GSP资质的第三方医疗器械储运服务商仅有不超过40家企业,但所有从事第三方医疗器械储运的企业远则不止这些。
从医疗器械储运行业特性来看,除了上文提到的“狼”多“肉”少——入局者和市场需求不匹配,“东”多“西”少——地域分布不均也是一大显著特点。
根据国家局统计数据,截至2018年11月底,全国实有医疗器械生产企业1.7万家,共有二、三类医疗器械经营企业51.1万家。值得注意的是,医疗器械企业大多集中在华东、华南和华北地区,超过40%的企业集中在华东地区。
以日邮物流此次在上海洋山自由贸易区的新建仓库为例,该仓库就是以此逻辑为基础而搭建的。上海位于海岸线的中点、长江的入海口的优势,成为了我国进出口贸易最大的外贸港口,而据中国海关统计,中国医疗器械出口贸易额从2014年的202.2亿美元增长至2018年的236.3亿美元。“医疗器械进出口业务量相对国内的运输量呈现‘碾压’优势,发展机会巨大,所以第三方医疗器械储运服务商也多聚集在沿海。”侯寅刚如是表示。
据悉,日邮物流在进军医疗器械储运领域布局的首个医疗器械专用仓库,预计在今年年底左右即可取得GSP认证并正式投入运营。待“双证”齐全后,也就意味着日邮物流将具有从事医疗器械储运的资质。
不过,从上文提到的几家试点地区来看,第三方医疗器械储运也还只是蜻蜓点水,侯寅刚亦有此感。“第三方医疗器械储运想要规模化复制,会非常依赖当地食药监的监管态度,所以我们目前也只是在上海最先布点。”他说。如果上海的该项目试点进展顺利,日邮物流便会逐渐在北方地区和西南地区进一步建设区域型仓库。
机会何在?
既“小而美”,又地域发展条件差异大,那么第三方医疗器械储运的机会在哪里?
作为全球500强航运企业之一——日本邮船株式会社(NYK)在中国投资的全资子公司,临港、5,000平米的仓库和货架、支持10-30℃的独立温控区域、WMS系统搭载、实时监控……作为第三方医疗器械储运服务商的代表之一,日邮物流此次杀入中国医疗器械储运市场的背后,也代表了一批“第三方医疗器械服务商们”的勃勃野心。
公开资料显示,跨国医疗器械经营企业如通用、强生、蔡司、美敦力、圣犹达、奥林巴斯、波士顿科学等,也都已经把全国物流配送中心设立在上海外高桥保税区。
而随着如今国家以更明晰的监管方案来应对日益增加的市场需求,医疗器械的跨国贸易又如日中天,介入医疗器械储运的公司开始变得多元化。试图分食这一市场的还有例如京铁、德邦、EMS等本土主打大件物流的企业,不过其大多受限于资质的关系,在市场拓展方面,并没有以医疗器械经营起家的企业来得快。
相对较高的毛利率也是入局者的强驱动力之一。根据药械流通上市公司瑞康医药对比数据显示,其医药配送毛利率大约维持在10%左右,而医疗器械配送的毛利率在2016年高达30%。
另一方面,医疗器械生产经营企业不愿承认的是,政策的“倒逼”给第三方医疗器械服务商带来了机会。近几年来,“两票制”、“注册人制度”等政策的推行,医疗器械流通企业核心业务受影响,转型的不在少数。
“一大表现就是小微医疗器械生产企业把储运业务外包给第三方专业机构。”有行业内人士如是表示。可以预见,第三方医疗器械储运也将会面临洗牌,强者将占据大部分的市场空间,而无资质的小微企业必然慢慢退出舞台。现在来看,率先取得资质的第三方服务商会在这场洗牌中存有优势。
在侯寅刚看来,相比本土的企业,跨国的第三方医疗器械储运服务商同时可提供更多的增值服务。其中就包括了从境外的生产企业到境内的最终客户端用户的‘一条龙’服务。他说道,而对于这一类服务商来说,下一场比拼的侧重点,更多的会在于对于产品以及产品供应链的质量以及风险管控能力,以便于更好的服务于境内的客户以满足他们在医疗器械上的一系列的需求。